小提琴協奏曲,是指以小提琴獨奏、管弦樂團伴奏的古典音樂作品。通常有三個樂章,但是也有例外,如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(小提琴獨奏但有五個樂章)。
歷史[編輯]
以喬瓦尼·巴蒂斯塔·維奧蒂為首的法國小提琴學派,可說奠定了19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樣態[1]。他與學生魯道夫·克羅采、皮埃爾·巴約(英語:Pierre Baillot)、彼得·羅德(英語:Pierre Rode)等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,足以說明其派別的興盛程度[註 1]。在前述基礎上,帕格尼尼發展出將炫技推至極致的六首小提琴協奏曲,可視為19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高峰。
與帕格尼尼不同,路易斯·施波爾的十八首小提琴協奏曲更為重視獨奏與樂團的整合,這一著重整體性的路線後由費迪南德·大衛(英語:Ferdinand David (musician))以及約瑟夫·約阿希姆所繼承[3]。1878年,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問世,二部作品重新省思樂團的份量與重要性,使此曲類的音樂內容更加豐盛繁複,進而重回大眾視野當中[4]。
著名作品[編輯]
在日本,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,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,以及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,因特別出名且經常被演奏而被統稱為「三大小提琴協奏曲」[5]。有時,上述的三首再加上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又被稱作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」。「四大」之說在中國也流傳甚廣[6][7][8][9]。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·帕爾曼也提過這四部小提琴協奏曲是「最常被演奏的」、「主要的四部」小提琴協奏曲[10]。
上述四首小提琴協奏曲,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必演的曲目。
德國的小提琴家約瑟夫·姚阿幸則將以下四首德國人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[11]:
貝多芬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
布拉姆斯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
布魯赫:第1小提琴協奏曲
孟德爾頌: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
其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[編輯]
柴可夫斯基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
西貝流士: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
帕格尼尼:第一小提琴協奏曲
維尼亞夫斯基: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協奏曲
莫札特:第三、第四和第五小提琴協奏曲
韋瓦第:四季小提琴協奏曲
聖桑: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
拉羅:西班牙小提琴與樂隊交響曲
蕭士塔高維奇:a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
德弗札克: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
普羅高菲夫:g小調第2小提琴協奏曲
阿爾班·貝爾格:小提琴協奏曲
塞繆爾·巴伯:小提琴協奏曲
註釋[編輯]
^ 四人在1782年至1820年期間,共寫作七十一首小提琴協奏曲。其中維奧蒂共廿九首,克羅采十九首,巴約九首,羅德則是十三首[2]。
參考資料[編輯]
參照
^ 張偉明 2014,第3頁.
^ 張偉明 2014,第4頁.
^ 張偉明 2014,第6–7頁.
^ 張偉明 2014,第11頁.
^ バイオリンのマメ知識:バイオリンの名曲-協奏曲編Ⅱ - 楽器解体全書. yamaha.com. [2021-01-02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-01-16).
^ 盧萬華. 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简介.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. 1988, (S1): 74-79.
^ 白旭.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研究. 音樂時空. 2015, (24): 56.
^ 贝多芬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. 德國之聲. 2021-04-23 [2022-01-16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-01-16).
^ 王晨.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详解四大小提琴协奏曲. 天天新報. 2012-02-15 [2022-01-16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-01-16) –透過新浪音樂.
^ Itzhak talks about the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[伊扎克·帕爾曼談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]. 事件發生在 14. 2012-09-12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-01-16) (英語).
^ Steinberg, Michael. Bruch: Concerto No. 1 in G Min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, Opus 26. San Francisco Symphony. [2017-12-06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-11-07).
文獻
張偉明. 外在形式的創新與音樂內容的思考──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 (碩士論文).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. 2014 [2023-02-19].
擴展閱讀[編輯]
有關20世紀的小提琴協奏曲的組成的電子書(ISBN 978-3-00-047105-6) (頁面存檔備份,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)
參見[編輯]
分類:小提琴協奏曲
小提琴
協奏曲
巴哈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
古典音樂主題
權威控制資料庫:各地
德國
以色列
美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