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必知的100件事--科举制度: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机制

中国历史必知的100件事--科举制度: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机制

(人身之所重者元气,国家之所重者人才)

科举制度,作为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,开创于隋唐,终结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历时1300余年。

史学界对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,一直存在争议,有学者认为是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,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创立于唐朝,不过大家都认同,科举制度脱胎于汉魏察举制。

但又因察举制存在长官推荐不公、标准多元杂乱等弊端,因此,隋唐时期的政府,将举荐与考试结合,形成以公开考试为核心的选官制度。

发展历程:从初创到鼎盛的朝代演变

(一)隋唐创立与定型

考试规范化:从隋炀帝大业五年(609年)的推荐人才进行考试,到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年)规定 “每年十月” 应试,确立州、县预试(乡试雏形);武德五年(622年),允许士人 “自举”,正式打破了察举制举荐限制。

制度特征:形成 “自由报考、定期考试、以分取士” 三大原则,应试者分 “生徒”(官学学生)与 “乡贡”(自学应试者),考试开始由尚书省吏部掌管,后转礼部负责,录取者谓之及第,首名称为“状元”。

唐代调整:唐太宗扩充录取名额,武则天增设武举,唐玄宗将诗赋加入进士科的考试内容,推动科举向全社会开放。

(二)宋代的制度化发展

规模扩大:宋太宗在位22年,仅进士一科就录用了近万人,虽然宋仁宗限定每科不超过400人,但宋朝平均每年的进士人数录用是唐代十几倍。

考试分层:宋代初年,确立 “乡试 - 省试 - 殿试” 三级制,到王安石变法时,改进士科为四场考试:大经(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)、兼经(如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)、论(对国家、政治、社会问题的看法)、策(对国家进言献策),殿试只考策(限千字以上)。

弊端显现:因 “重文轻武” 国策,科举取士过多,导致宋代 “冗官” 问题严重。

(三)元代的衰落与异化

停废与恢复:从1234年蒙古灭金至 1314年,科举停废达80年,是中国科举史最长的一次中断;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(1315 年)才恢复,并规定三年一次,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。

公平丧失:推行 “四等人” 制度(蒙古、色目、汉人、南人),录取名额按等级分配,但汉人、南人人口占比大,名额也是一样的,导致科举沦为民族压迫工具。

(四)明清鼎盛与僵化
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于洪武三年(1370年)诏开科举,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,宣布停罢科举,科举又停考了十年之久,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才恢复科举。洪武十七年(1384年)公布《科举成式》,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。后来,清朝基本照搬明朝成例,至此,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,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。

层级细化:考试在形式上,确立 “童试 - 院试 - 乡试 - 会试 - 殿试” 五级考试:

童试 / 院试:通过地方上的考试选拔童生,从童生里选拔秀才,获得科举资格;

乡试:在地方上举行,每三年一次,录取者称 “举人”,第一名为解元,此时,已经是具备做官资格;

会试:由礼部主持,录取人数两三百人,分正副榜,正榜录取者为 “进士”;副榜会录用为较低官职,或进国子监。

殿试:清明科举最后一级考试,皇帝亲选,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
八股文定型:明朝中叶,形成八股文,每由分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鼓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等固定的段落组成,要求 “代圣贤立言”,让内容脱离实用,最后沦为科举的工具。

制度终结与历史影响

随着清朝末期,受西方科学思想冲击,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清政府正式宣布:所有乡、会试一律停止,各省岁、科考试也立即停止。至此,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终结。

科举制度存在的1300多年,作为领导者选拔人才的工具,对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影响深远。

政治:打破门阀垄断,让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权力中心,推动社会阶层流动;

教育:促进官学与私学发展,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 成为社会共识;

文化:以诗赋、经义为考试内容,推动儒家文化传承与文学艺术繁荣;

国际:影响越南、朝鲜、日本等周边国家,越南科举(1075-1919年)为世界最晚废除。

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典范,既体现了官僚体系专业化的进步性,也因后期僵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,其兴衰轨迹为理解传统中国的政治、文化逻辑提供了关键注脚。

相关推荐

young购app下载
日博best365下拉飞机XLCOKK

young购app下载

06-28 👁️ 2359
淘宝怎么设置店铺红包?使用规则是怎样的?
阴阳师怎么用山兔打魂十?4兔子过魂十详细打法分享
关于DNF地下城与勇士4K和2K分辨率画面模糊及字体不清晰的解决方法